沙坪坝区历史悠久,文脉深厚。先秦时期,沙坪坝属巴国地。秦汉时期,属巴郡。至明代,沙坪坝先后属重庆府、夔州府、重庆卫、瞿塘卫。清代循明制,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川东道。中华民国时期,沙坪坝隶属于四川巴县第一区,治所设于古镇磁器口(龙隐镇)。1939年,划入重庆市沙磁区,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区和重庆主要工业区。
历史上的沙坪坝人员稠密、社会繁荣,遗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古墓葬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代表,是一个时期文化、工艺、民俗、信仰及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沙坪坝区现存各时期古代墓葬36处,其中汉代至六朝时期的墓葬4处,宋代墓葬1处,明代墓葬2处,清代至民国时期墓葬29处,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万鸡山墓群
万鸡山墓群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井口村万鸡山,处于嘉陵江西岸一处临江山丘的顶部,整个山丘南北长,东西窄,其顶部较为平坦。其上土壤有明显有人为扰动痕迹,遗址区内有明显的封土堆六座,地表现见盗洞十余个,盗洞边散布墓砖。墓砖有平砖、子母砖等样式,皆饰有回纹图样。
从盗洞周边散布的墓砖分析,此处为一处大型东汉砖室墓群。如此规模的东汉砖室墓群在重庆城区极为罕见,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对于研究东汉时期重庆主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丧葬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庙场坡墓地
庙场坡墓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该墓地建于宋代,现已被盗,墓碑已损毁,墓群封土上长有一棵直径为0.7米的古皂角树,树根粗大,深入墓室内。墓群裸露出的石室墓共两个,墓石风化严重,未发现文字和雕刻。该墓群墓室周围以乱石垒砌成石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该墓形制和结构尚可辨认,为研究宋代墓葬习俗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参考。
转嘴石室墓
转嘴石室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街道,该墓所在山坡分布有明代至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十余座。墓四周以方形石块垒砌。墓葬整体形制保存较为完整,从其形制分析,该墓应建于明代。 该墓对于研究明代该地区的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马家湾李运斗、李何氏墓
马家湾李运斗、李何氏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墓葬保存较为完好,未受较大破坏,为研究该地古代丧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资料。
该墓为仿木结构牌楼式石室墓,牌楼有一宝顶,两旁有鸱尾,宝顶下有瓦垄一排,瓦端有瓦当,瓦垄下为额枋,额枋上为匾额,上阴刻楷体“永厥昌”三字;额枋下为门柱,柱上有楹联一幅,上联为“青山生□□”,下联为“绿水启人文”;两柱间为墓碑,碑中部分字迹模糊,有“光绪五年”字样清晰可辨;该墓有石围,用方体石块垒砌而成。
大华社吴光义墓
大华社吴光义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建于清宣统元年,为牌楼式石室墓。正中为一间两柱仿木结构石牌楼,两侧配“八”字形附楼。主楼宝顶额枋阴刻楷书“蘭桂騰芳”四字,额枋下为门柱,柱头浮雕花草图案,门柱阴刻楹联一幅,部分字迹已风化;两柱间为墓碑并有楷书纪年“清宣統元年”等字,正文楷书“故顯考吳公光义老大人之墓”,落款为立碑人姓名。附楼顶部雕刻鳌鱼图形,以鱼尾为鸱尾;附楼前有一圆形石墩,以圆形石块垒砌。该墓形制和结构保存较为完整,雕刻和文字尚存,为研究清末墓葬习俗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参考。
坟山坡黄氏夫妻合葬墓
坟山坡黄氏夫妻合葬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为合葬墓,墓葬形制为牌楼式石室墓。正中为三间四柱仿木样式石牌楼,两侧配“八”字形附楼;主楼宝顶施花草纹饰,正中有一牌匾,椭圆形,上阴刻“佳城”,两侧各有一小的扇形匾,分别刻“辛山”、“乙向”;宝顶下为额枋,枋上有三个方形龛,龛中阴刻小楷文字;额枋下为四门柱,明间两柱柱头雕莲瓣图案,上刻楹联一幅,上联为“雙棺生贵子”,下联为“□墓出公□”,次间两柱柱头雕莲瓣图案,柱上亦刻楹联一幅;明间两柱间为墓碑,部分文字已风化,碑题文阴刻楷书“大清同治九年”等字样,正文阴刻有“故显考黄公、显妣黄母”等字样,字楷体;次间柱间为侧碑,无文字。墓两侧为附楼,附楼宝顶圆雕大象图案,两附楼内侧靠近主楼次间柱位置各有两柱体石块,高低有致,柱面呈三角形,两侧附楼各有一望柱,方形,柱顶扁圆形,柱头雕莲瓣图形,柱上阴刻楷体楹联一幅,字迹风化不可识;两附楼间为一圆形拜台,以楔形砖砌成。该墓形制保存完整,雕刻较为精美,纹饰和文字保存较好,具有一定文物价值,为研究晚清时期当地居民墓葬习俗提供了较好的实物参考。
老房子墓地
老房子墓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该墓地由4座墓葬组成。
M1为牌楼式石室墓。正中为两柱一间仿木式石牌楼,牌楼砂岩质,歇山墓顶,上饰回纹,檐口有瓦当,脊两侧分设鳌鱼纹鸱尾。墓顶下为额枋,枋上高浮雕戏曲人物一组。额枋下为两门柱,柱上所雕图案与文字已风化不可识。两门柱间为墓碑,碑文风化不可识。古墓封土堆前半部以石围砌脚。
M2为牌楼式石室墓。墓正中为两柱一间仿木样式石牌楼,两侧配八字形附楼。该墓主楼宝顶正中有一龙凤牌,墓顶两侧以龙头为吻兽;宝顶下为一廡顶檐,檐上两侧有戗脊,戗脊之间有瓦当。檐下为额枋,枋上横刻有“湖灯呵护”四个楷书大字。额枋下为两门柱,柱上字迹已模糊不可识。两柱间为墓碑,墓文也因风化影响无法辨识。该墓附楼雕刻精美,左右附楼下部阳刻“福”“寿”二字,两侧附楼都以鳌鱼作为望柱头。附楼阴刻楹联“半月清风至”“仁山智水长”。石雕牌楼雕刻精美,保存相对较好,对研究该地区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有一定历史意义。
M4为券顶石室墓,以七块楔形条石起券。墓葬内部现为泥土及现代垃圾堆积。
鹅项井墓地
鹅项井墓地于重庆市回龙坝街道,共包含墓葬2座。
M1建于清代,为牌楼式石室墓。正中为两间三柱三楼样式仿木结构石牌楼,两侧配“八”字形附楼。主楼宝顶重檐结构,檐口施瓦当,正中有一牌匾,匾长方形,阴刻“終馬允藏”四楷体大字;墓顶下为额枋,枋上浮雕的二龙抢珠图案栩栩如生;额枋下为门柱,共三根,柱上所刻字迹已风化不可识;门柱间为两墓室,据此推断该墓应为双人合葬墓,每个墓室以两块长方形条石封堵成墓碑,左侧墓碑条石被盗墓者砸开一块,碑文已风化不可识。墓两侧为“八”字形附楼,附楼顶部为墓檐,檐口施瓦当。
M2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为牌楼式石室墓。正中为一间两柱仿木样式石牌楼,墓顶弧形,有鸱尾,宝顶下方为墓檐,檐口施瓦当;墓檐下为额枋,枋上阴刻楷书“卯山酉向”四字;额枋下为两门柱,柱头以浮雕的动物和几何图案为纹饰,柱上阴刻楷书楹联一幅,部分文字已风化;两柱间为墓碑,碑文抬头阴刻“大清光绪十六年”等字样,正文和落款因风化已不可辨识。墓两侧为附楼,以长方形条石垒砌。
鹅项井墓地墓葬形制和结构保存完整,文字雕刻精美,为研究清代墓葬形制和习俗提供了实物资料。
生基湾李三白墓
生基湾李三白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街道,为仿木结构牌楼式石室墓。牌楼宝顶正中有一龙凤牌,阴刻楷书“安且吉”三字,墓顶以浮雕龙头为吻兽。宝顶下为额枋,额枋左右分别阴刻“乙山”“辛向”四字,表明了该墓的风水朝向,额枋正中阴刻楷书“萬古佳城”四字。额枋下有四个门柱,明间两柱及两侧次间柱上共阴刻楹联两幅,字楷体。明间两柱,柱上刻楹联,上联为“脉真来古佛”,下联为“案自擁天台”,柱头浮雕动物图形,两柱间为墓碑,碑文阴刻“清光绪十二年”,字楷书,并有墓主人名讳,阴刻“故显考李公三白”,落款为墓主人儿孙等人名字。次间柱上刻楹联,部分字迹已风化。
李家沟墓
李家沟墓该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街道,为牌楼式石室墓。其正中为两间三柱仿木样式石牌楼,两侧配八字形附楼。主楼宝顶正中有一龙凤牌,牌中字迹已风化不可识;主楼下为墓檐,仿木结构瓦垄样式,檐口施瓦当;墓檐下为额枋,枋上阴刻楷书“万古佳城”四字;额枋下为门柱,正中门柱上雕刻有龙的图案;门柱间为两墓碑,左侧碑中有“大清光绪三十年八月二十吉”等字样,右侧墓碑因受严重风化影响,字迹已无法辨识。主楼两侧为附楼,附楼均有宝顶和护板;该墓左右两侧有圆形石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