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沙坪坝区不可移动抗战文物撷瑛 临时展览
来源: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02-01
文章浏览:1293

抗战,让重庆迅速从一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壮大为世界反法西斯名城,从一座内陆口岸城市壮大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随着大量国民政府机构的西迁,沙坪坝区也成为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的抗战文物,主要分布在歌乐山、山洞、沙坪坝、磁器口片区及老成渝319公路沿线,现存抗战文物77处,占重庆现存抗战文物总数的20%。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沙坪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1处。


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

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旧址1.jpg


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旧址2.jpg

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旧址(重庆特殊钢厂)位于沙坪坝区石井坡至双碑地区,厂址面积约4平方千米。厂区内保存了1935年-1978年各个历史时期的厂房二十余栋,以及大量的工业机器与仪器。该厂筹建于1919年,1935年动工兴建,是西南地区最早建设的钢铁企业,1937年1月8日投产,炼出了西南地区第一批电炉钢。1938年2月参与发起创建重庆沙磁文化区,该厂负责人杨吉辉是文化自治委员会委员。1939年1月定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解放后先后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一〇二厂”、“重庆第二钢铁厂”、“ 一〇二钢厂”等,1978年11月,改称为“重庆特殊钢厂”。在抗战时期,该厂曾生产飞机炸弹、手榴弹、掷弹筒及轻武器,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解放后主要生产特种钢材,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厂区内保存有抗战时期厂房一处,抗战时期隧道一处,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1952年)时期厂房三处,“一五”时期(1953年-1957年)厂房三处,“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厂房八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1年-1965年)厂房二处,文革时期厂房二处。厂区内还保存有日本作为战败国赔付给中国的空气压缩机,苏联援华的冷拉机等各类大型机器。

重庆特殊钢厂作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建设时间较早的钢铁企业,在抗战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优质钢材,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厂区内保存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厂房建筑,及各类机械设备是近现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旧址

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旧址1.JPG


兵工署第二十五兵工厂旧址2.JPG

兵工署25兵工厂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双碑村,重庆嘉陵机器厂内。该厂前身为建设于1875 年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龙华分局,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兵工企业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 年内迁重庆沙坪坝双碑嘉陵江畔。抗战时期时期,该厂为兵工署二十五兵工厂,主要生产各类子弹与炮弹,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大量弹药补给,为抗战胜利作出杰出贡献。现厂内仍然保存有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类子弹制造机器二十台,大部分机器仍在使用。现厂区内保存有修建于抗战时期的防御工事数十个,防御工事分布在长约400米,高50米的挂榜山脚,有防空工事40余个,是当年25兵工厂建的山洞厂房。防空工事分布密集,皆坐东朝西,规格相同,开凿于天然岩壁之中,工事由主洞及南北各两个耳洞共四个组成,通长31.7米,主洞宽4.5米,高6米;耳洞长7.1米,宽2米,高2.3米。工事入口处都设有稽查守护,两边耳洞放机器,中间为过道。

兵工署25兵工厂旧址保存较为完好,难能可贵的其完整保存了抗战时期生产子弹的一整套机器设备,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其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兵器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园——蒋介石官邸(1号楼)

蒋介石官邸(一号楼).jpg

林园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山洞街道办事处解放军重庆通讯学院内,地处歌乐山南麓,为一处环境优美的山麓台地。1938年11月,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购得此地,为蒋介石营造官邸,至1939年夏,官邸主楼落成,其后逐渐修建一、二、三号楼,并建成一批配套设施,建成后的林园成为蒋介石、林森等国民党要员在重庆的主要居所。1940年,蒋介石将其官邸主楼(四号楼)赠与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1943年林森病逝后,便安葬于园内,官邸亦改名为“林森陵园”,简称“林园”。  

蒋介石官邸,又名中正楼,也称一号楼,位于沙坪坝区山洞林园27—30号,是抗战时期蒋介石寓居重庆时间较长的住所。该楼坐北向南,一楼一底。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44㎡。主楼后有一排4间平房。该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林园——宋美龄公馆(2号楼)

美龄楼(二号楼).jpg

宋美龄公馆,又名美龄楼,也称二号楼,位于沙坪坝区山洞林园32号,是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渝居住的楼房,也曾作为国宾招待所。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也曾在此居住。坐北向南,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94平方米,悬山式屋顶,一楼一底,面阔5间21.66米,进深15.53米。整栋建筑结构与中正楼(一号楼)基本相同。该楼具有很高得历史价值以及建筑美学价值。


林园——马歇尔公馆(3号楼)

马歇尔公馆(三号楼).JPG

马歇尔公馆,又称三号楼,位于山洞林园内,1939年夏完工。该公馆原为蒋介石召开会议的地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寓居于此。该公馆做南向北,一楼一底,悬山式屋顶,砖木结构,青灰色板瓦,穿逗木屋架,建筑面积为1107平方米。


林园——林森官邸(4号楼)

林森公馆(四号楼).JPG

林森,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公馆又名“寸心楼”,也称四号楼,位于沙坪坝区山洞林园22号,是蒋介石以敬老之名赠与林森的雅居。该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中西合璧式阁楼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840㎡。


林园——林森墓

林森墓.JPG

林森墓位于林森官邸右前方,为圆形土石墓冢。坐北向南,建筑面积923.292平方米,占地面积895.32平方米。墓冢弧形转角左右各18级石阶,冢前墓碑外宽2.95米,内宽2.45米,高3.8米,上有国民党党徽,正中楷体阴刻“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国民党元老居正题书。


林园——美龄舞厅

美龄舞厅.JPG

美龄舞厅位于沙坪坝区山洞林园26号,曾作为接待外宾大客厅。1945年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下榻林园,宋美龄以主人身份举办舞会,邀请马歇尔参加,此后,这里作为重庆的舞会中心盛极一时,后称美龄舞厅。抗战胜利后,“美龄舞厅”歌舞不断,许多重大会议在此召开。美龄舞厅为一处典型中国固有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南朝北,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檐庑殿顶,前后檐柱与金柱间设有回廊,檐柱间饰有花芽子雀替,门窗饰有菱花图样。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寅初亭

重庆大学寅初亭.JPG

寅初亭,位于沙坪坝区沙坪坝街道松林坡社区沙北街重庆大学A区校园内,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正六边形,边长3.5米,柱高4.3米,建筑面积52.51平方米,是一座近代纪念性建筑。该亭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马寅初,浙江崃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37年创立重庆大学商学院,1940年因揭露四大家族为首权贵大发国难财的无耻行径被捕,重大学子为纪念马寅初爱国行为于1941年上半年建纪念亭,冯玉祥题“寅初亭”匾。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工学院

重庆大学工学院.jpg

重庆大学工学院,位于沙坪坝区沙北街重庆大学A区,坐南朝北,该建筑面阔42.7米,进深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1930年—1935年创建,曾为重庆隆贸洋行。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墙体全用条石砌筑。

重庆大学工学院为一座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栋建筑古朴大方,比例适中,为重庆同时期建筑中所少见,为研究重庆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及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地建筑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重庆工学院为重大早期建筑之一,为研究重大校史,及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亦提供了见证。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理学院

重庆大学理学院.jpg

重庆大学理学院,位于沙坪坝区沙北街重庆大学A区,建筑面积3322平方米,建于1930年——1933年,中国式建筑风格。重庆大学理学院,由沈樊德设计,“工”字型平面,中轴对称,总体为双层带阁楼,层次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

重庆大学理学院为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但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式,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另外,其作为重大第一座教学楼,亦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文字斋

重庆大学文字斋.jpg

重庆大学文字斋,位于沙坪坝区沙北街重庆大学A区,坐北朝南,“工”字型平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正房面阔5间30.07米,进深2间9.5米。左右厢房长均为26.3米,宽10米,建筑面积873平方米。目前为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大学文字斋为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整组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建筑样式,翘角飞檐,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式,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民族风格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另外亦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

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1.JPG


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2.jpg


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3.jpg

重庆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重庆大学A区内。1937年秋,全面抗战爆发,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迁来重庆,借用重庆大学校舍办学。1938年,中央大学在重大松林坡修建了此礼堂,为纪念“七七事变”,命名为“七七抗战大礼堂”,礼堂竣工后,曾有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名人在此发表过演讲。礼堂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占地827.7平方米,原为两面坡样式,大门开在东北山墙处,现礼堂经过改造,但主体尚存。

七七抗战大礼堂作为国立中央大学在重庆期间为数不多的新建建筑之一,印证了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迁渝的历史,是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见证。其对于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首都的历史,以及抗战时期重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网络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举报方式 , 涉未成年人保护专用举报方式
举报电话:023-65661906 , 举报邮箱:spbmuseum@qq.com

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城大道160号     电话 :023-65661906
Copyright © https://www.spbmuseum.cn 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 : spbmuseum@qq.com
渝ICP备2024024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