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沙坪坝区位于重庆主城区西部,东滨嘉陵江,西抵缙云山,幅员面积396.2平方公里,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关于沙坪坝名称的由来,是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沙坪"一词源自嘉陵江边的一片沙石地带,由于该地区土壤以沙石为主,地势较为平缓,因此得名"沙坪"。历史悠久的沙坪坝至今仍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址,默默诉说着过往的岁月。沙坪坝区现有各类古遗址八处,反映了历史上先民生活、手工业制造、交通等各个方面。
果老寨遗址
果老寨遗址位于沙坪坝区青木关中学后果老寨山的山顶处,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圩寨防御工事,整个圩寨依形就势,四周以2米高、1米宽的石砌圩墙合围,在悬崖陡坡处则不设围墙,利用山形地势进行防御。现在寨子南侧仍保存有石砌城墙三十余米,石库门一座。其中石库门由左右门柱及上额枋组成,门柱高2米,宽0.4米,厚0.3米,两侧门柱有一联:“天时地利人和备,地峻池深米粟全。”
根据寨内发现的刻于咸丰七年的题刻,以及半山腰处开凿于咸丰年间的崖居,我们可以推测,其建筑年代不应晚于清代咸丰年间,应是一处当地地主民团修建的用于防御诸如白莲教起义的自主防御工事。
青木关关口遗址
青木关关口遗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街道关口村宝峰山口,现国道319线从关口穿过。青木关为清代重庆府巴县与璧山县的交界的关隘,青木关地形如马鞍状,南北两侧山峰对峙,天堑浑成,明代开始在此设置关隘,拱卫成渝古驿道,为旧时重庆西部的一处重要关口。现存关口遗址为南北对立的两块巨大山岩,两岩间距20米,国道319东西穿过,北侧山岩上依稀可见当年凿刻的部分题刻,惜由于风化及文革间的破坏,文字亦不可辨识。
青木关是古代重庆七大关口之中不多的保存下来古关口遗迹的关口之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研究明清两代重庆的驿道的走向、关隘的设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福雨寺遗址
福雨寺遗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街道五云山村福雨寨。福雨寺原为一座佛教寺庙,现寺庙建筑已塌毁,仅存建筑基址及四周寨墙。福雨寺寨墙以砂岩质条石垒砌,寨墙依山形修建,依形就势,极为险峻,寨墙单块石料长1.08米,宽0.3米,厚0.33米。福雨寺建筑基址上杂草丛生,仅能依稀辨识。 福雨寺遗址对于研究当地宗教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福寨遗址
五福寨遗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五福村五福寨山顶。五福寨建于清代,为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圩寨工事,其北东西三面临梁滩河,为梁滩河畔的一处半岛。原五福寨占地100亩,平面呈椭圆形,四周以石墙围和,设有寨门3座。现寨门皆被拆除,寨墙大部分被毁,仅余东南侧30余米长,寨墙以石条垒砌,现存寨墙残高1.85米,厚3.03米,单块石材94×35×45厘米。五福寨内还保存有水池4口,水池皆直接开凿于岩石之上。
五福寨遗址圩寨建筑形制,为研究当地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回龙寺遗址
回龙寺遗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八字桥村13社,为一处佛教寺院遗址。回龙寺原为一处大型佛教寺院,有院落数进,山门处建有石质牌楼,寺庙四周以石墙围和,回龙寺毁于20世纪60年代,现仅存建筑基址。现回龙寺大部分基址被民房和学校占压,仅存一部分寨墙和正殿台基。寨墙为土石结构,中间为夯土墙,两侧以石条垒砌,石材规格为110×45×37厘米。正殿基址被小学校教室压占,仅存台阶及一部分台基,台阶五级,以长5.12米,宽0.4米,高0.2米的整石垒砌。该寺建筑规模较大,具有的一定的历史、建筑价值。
苗圃窑址
苗圃窑址位于沙坪坝区井口街道先锋街道二唐码头苗圃内,北端距渝怀铁路嘉陵江大桥约100米,北邻居民李献吉家约50米,西侧、南端为川东地质大队围墙。东依嘉陵江。遗址地表和田坎均分布有大量的瓦片。窑址现存面积约900㎡,海拔高程190米。遗址地层可分为五层:
第1层为现代农业耕种层;第2层内含陶瓦残片,碳粒、炉渣等,为明清时期的堆积;第3层含大炉渣、瓦片等,为明清时期的堆积;第4层内含大量的炉渣,包含物有大量的炉渣、瓦片等,为明清时代的堆积;第5层内含少量的烧土粒、大量的炉渣、陶瓦片、瓷片等,此层为明清时期的堆积。
青草坡窑址
青草坡窑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区井口街道双碑村青草坡社,窑址处于歌乐山脉东麓下一山坡之上。青草坡窑址始烧于清朝初年,为福建籍江氏家族所开创,历经八代,一直沿用至民国末年。青草坡沿用福建德化窑白瓷和青花瓷传统工艺,经历几代发展又融入地方特色,主要烧制碗碟等日用瓷器。青草坡所烧造瓷器皆经由磁器口销往四川、云贵等地。
青草坡遗址主要集中在碗场坡、窑罐厂坡等地,其中碗场坡发现有大量瓷片堆积,其中还发现有匣钵、垫圈等窑具。采集瓷片以青花为主,胎质较细腻,胎面略显粗糙,青花釉色略显暗淡,青花图案多为印花。器形有碗、盅、钵、灯等。现青草坡仍保存有窑炉遗迹、数个浆池,及大量的轮制石盘。
青草坡窑址保存较为完好,历史沿革清晰,对于研究磁器口地区瓷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川东路古驿道遗址
小川东路古驿道遗址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街道歌乐山东麓,该驿道为明清以来沟通成渝两地之间的一条古驿道,为清代国家官路——官马大路的一部分。官马大路(又称官路)形成于清代,定北京为中心,分达于各省省会。由省城通往省境内重要城市的道路,称为官路支路,也称大路。沟通成渝的这条驿道清代称“巴县大路”,民国时期称“川东大路”。清代的巴县大路自成都至简阳,沿沱江达内江,经隆昌、荣昌、永川而至巴县。歌乐山东麓保存的这段驿道长约500米,为石板铺就而成,石板规格长1.5—2.1米,宽0.4米,高1.5米。石板路近悬岩一边保存有部分石栏杆,石栏杆为两柱夹一板样式。该驿道遗址旁保存有石刻、古桥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