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随着战时文化中心的西迁、沙磁区及歌乐山中央迁建区的划定以及大量国民政府机构、名人寓所的迁往,沙坪坝区也成为了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沙坪坝形成了如红岩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精粹,并保存了一批革命文物遗址遗迹,为沙坪坝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下一步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我区将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将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目前,我区现有各级各类革命文物共计9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沙坪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其余5项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沙坪坝区西永街道微电园第一社区西科三路。旧址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逗结构,小青瓦屋面,两面坡屋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在此设立乡间办事处,时任三厅厅长的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寓居于此。2005年,沙坪坝区开展对该处旧址的抢救性修复工作,同年9月作为免费开放纪念馆对外陈列开放。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战时期,三厅作为在国统区内由共产党起主导作用的政府机构,成为了以共产党为核心,动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1940年,国民政府撤销三厅,设立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指导员,郭沫若任主任。
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郭沫若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也相继问世。抗战胜利后,郭沫若离开了重庆。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位于沙坪坝区童家桥烈士墓地区,包括四一图书馆、杨家山总办公室、政训处旧址、梅园、气象台旧址、11·27死难烈士墓、白公馆监狱旧址、黄家院子秘密囚室、蒋家院子秘密囚室、松林坡戴公祠、松林坡戴笠会客室、杨家山秘密囚室、渣滓洞监狱旧址、收发室旧址。
白公馆监狱旧址
黄家院子秘密囚室
蒋家院子秘密囚室
杨家山秘密囚室
渣滓洞监狱旧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于对日作战需要,1943年4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协议,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进行情报、气象、电讯等方面的合作,并由美方为军统局训练特工人员,军统局副局长戴笠和美国海军中校梅乐斯分任中美合作所正副主任。中美合作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合作建立的战时跨国情报机构,其目的是加强中美之间军事情报的合作,交换日军海陆军事情报和搜集中国大陆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共同打击日本法西斯。
1946年,中美合作所结束,所有军械器材全部移交给军统局,军统局就将这里作为监禁和残杀革命志士的集中营。
重庆冯玉祥旧居
重庆冯玉祥旧居位于沙坪坝陈家桥街道白鹤村。旧居占地面积2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5平方米,为晚清普通巴渝民居。旧居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为冯玉祥将军卫兵、侍卫居住地,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75米,建筑面积233平方米,砖木结构,两面坡屋顶,小青瓦铺面,抬梁式梁架。下院为冯玉祥及家人所居住,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2362.5平方米,建筑面积1437.5平方米,木结构穿斗式梁架,两面坡屋顶,小青瓦铺面,是由前一坝、内三个天井组成的三套四合院式建筑群。2003年,开展冯玉祥旧居(下院)抢救性修复工作,同年12月作为博物馆免费对外陈列开放。旧居现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重庆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重庆市对台交流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8年,著名军事家、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随国民政府迁来重庆,居住于歌乐山金刚坡。1939年初,冯玉祥购买了大户人家张海南的住宅,偕夫人、子女迁居此处。1939至1946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一直在此工作生活。
《新华日报》印刷所旧址
《新华日报》印刷所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建筑坐北朝南,为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顶,建筑面216平方米。1939年5月3、4日,日机轰炸重庆,坐落在重庆城区苍坪街和西三街的《新华日报》编辑部和印刷部均被炸毁。在化龙桥虎头岩新址未竣工之前,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尽快恢复《新华日报》的印刷工作,于是在征得饶国模女士同意后,借其在远祖桥乡下果园即高峰寺的房屋用作印刷所新址。印刷所以林肖硖为所长,带领14名干部和15名工人,将原印刷厂中的机器从废墟中挖出从城里运到高峰寺安装,很快就恢复开工。在此期间,印刷所除印刷出版《群众》周刊外,还承印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文件、宣传资料和生活书店的书刊,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一个重要舆论宣传阵地。周恩来也曾到此给《新华日报》人员做过形势报告。同时,这里也是南方局、办事处和《新华日报》人员的休养所。1940年2月,《新华日报》印刷所迁至化龙桥虎头岩。
喻克由烈士墓
喻克由烈士墓位于沙坪坝歌乐山公园内,为1989年重修。墓前有碑楼,碑楼上部正中为党徽,碑楼正中嵌有墓碑,上书“喻克由烈士墓”。墓侧有纪念碑一块,记述喻克由生平。喻克由,1923年毕业于巴县国民师范,1924年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入党,为大革命时期重庆著名的中共党员。“三三一”惨案中幸免于难,潜入武汉募集革命力量。1927年8月奉省临委命回渝,组建中共高店场特别支部和巴县西里区委。省委遭破坏后,临危受命,重建巴县县委任书记,与反动势力作殊死斗争。1928年3月28日不幸被捕入狱,备受酷刑,坚贞不屈。4月19日,大义凛然写下绝命书,从容就义。
中共第一届沙磁区委成立地旧址
中共第一届沙磁区委员会成立地位于重庆大学嘉陵江边的一个防空洞中,它正式成立于1938年10月底。起初直属川东特委领导,后改为重庆市委领导。在抗战时期,沙磁区委的重要贡献是成批地输送了大、中学生、工人中的党员积极分子到延安和华北等抗日前线。这些人都分别在各自岗位上为党的事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中共第一届沙磁区委员会成立地所在的防空洞,洞口朝向东面,整个防空洞坐西北方朝东南方,洞内宽6.1米,进深28.4米。
臧克家旧居
臧克家旧居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镇天池村堰塘湾5号,该建筑为一处川东传统民居院落,采用穿斗结构,悬山顶,小青瓦铺面,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抗战时期寓居于此,其时任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专员,并任职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重庆南开中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重庆南开中学烈士纪念碑位于沙坪坝区沙坪坝街道沙南街1号重庆南开中学校内,为一座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纪念碑,纪念碑平面正方形,由碑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身南北两面镶嵌有碑名“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大理石质,碑名阴刻,行书,中填红漆;碑座南北两面镶嵌有碑文,北面碑文内容为“重庆南开中学烈士名单”,南侧碑文内容为介绍纪念碑之由来。
纪念碑是南开中学为纪念南开中学1949年至1975年,为人民解放事业及社会主义建筑事业所牺牲的19位革命烈士,于1984年所立,具有一定的革命历史纪念价值。
重庆一中烈士纪念碑
重庆一中烈士纪念碑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南街2号重庆一中校内,为一座10人烈士群雕像。